- 歡迎訪問江西自考網!本站為考生提供江西自考信息服務,網站信息供學習交流使用,非政府官方網站,官方信息以江西省教育考試院www.jxeea.cn為主。
2020年4月江西自考本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考點復習3
今年原定4月11-12日舉行的自考延期舉行,這給了大家更多的復習時間,下面為大家整理了一些江西自考本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考點,供參考使用。
第一節社會基本矛盾及其運動規律
(單選)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
一、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
(多選)社會存在是指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總和,包括地理環境、人口因素和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方式。
(多選)地理環境是人們的物質生活的必要條件之一,人類生存依賴著地理環境。這種依賴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地理環境是人類生存的場所;地理環境為人類提供生活資料和生產建設的資源。
(論述)地理環境對社會發展的影響作用主要表現在:
(1)地理環境通過對生產的影響,加速或延續社會的發展。
(2)地理環境還可以通過對軍事政治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不同國家社會的發展。
(多選)地理環境對社會發展不起主要的決定作用。這是因為地理環境不能決定社會制度的性質和社會形態的更替,地理環境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受社會因素、主要受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制約。
(簡答)(單選)人口因素也是社會物質生活的必要條件之一,對社會發展起著制約和影響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一定數量的人口是社會物質生產的必要前提。第二,人口狀況能加速或延續社會的發展。只有與物質生產相適合的人口狀況,才最有利于促進社會的發展。
(單選)物質資料生產方式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統一。
(多選)生產方式在社會發展中起決定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生產方式和生產活動,是人類從動物界分離出來的根本動力和人類區別于動物的根本標志、生產方式或生產活動是人類和人類社會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生產活動是形成人類一切社會關系的基礎、生產方式決定社會制度的性質和社會制度的更替。
(單選)從反映社會存在的程度和特點來看,社會意識包括社會心理和思想體質。
(多選)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變化發展的非完全同步性,社會意識往往落后于社會存在,先進的社會意識能在一定程度上預見社會發展的趨勢,成為社會變革的先導。
第二,社會意識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國家,某些社會意識形式的發展發平可能較低,與此相反,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國家,某些社會意識形式的發展水平可能較高;
第三,(單選)社會意識的發展具有歷史繼承性,任何時代的社會意識都和以前時代的社會意識有聯系,它的產生和發展要以前人所積累的思想材料為前提,繼承前人的思想成果。
第四,社會意識各種形式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
第五,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反作用或稱能動性,是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的重要表現。
(多選)凡是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屬于歷史唯物主義;凡是認為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的,屬于歷史唯心主義。
二、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規律
(簡答)生產力的含義以及生產力系統的要素。
生產力是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從自然界獲取物質資料的能力,生產力范疇反映的是人與自然界的關系。
(簡答)生產力系統包括四類要素:
(1)獨立的實體性因素。包括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
(2)運籌性的綜合因素,包括分工協作、經濟管理、預測決策等。
(3)滲透性因素,主要指自然科學。
(4)準備性因素,主要指教育。
(單選)生產關系是指人們在物質生產過程中結成的經濟關系。
(多選)生產關系包括三項內容:
(1)生產資料的所有制形式
(2)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及其相互關系(包括交換);
(3)產品的分配方式。
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在生產關系中起著決定作用。它是整個生產關系的基礎,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是生產勞動得以進行的前提;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決定整個生產關系的性質;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決定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及其相互關系;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決定產品的分配方式。
(單選)人類歷史上出現的各種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可以分為兩個類型。這兩大類型是生產資料公有制和生產資料私有制。
(論述)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辯證關系。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的矛盾運動,這三項內容構成生產關系必段適合生產力性質的規律。這是人類社會發展最基本、最普遍的規律。
(1)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
這種決定作用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①生產力的性質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
③生產力的發展決定生產關系的改變。
A,生產力的發展引起生產關系的改變,是不依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過程。
B,生產力的發展引起生產關系的改變是一種客觀過程,但卻不是純粹自發的過程,而是自發過程與人的自覺活動的統一。
(2)生產關系的作用于生產力
這種反作用表現為兩種情況:1),適合生產力性質和發展要求的先進的生產關系,促進生產力的發展。2),不適合生產力性質和發展要求的落后的生產關系,阻礙生產力的發展。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就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這個辯證關系從連續的動態過程來看,就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運動。
(3)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運動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在生產發展的不同階段具有不同的情況。在一種生產關系產生和確立起來后一段時間內,它與生產力性質和發展要求是基本適合的。促進生產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發展。雖然這時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也有矛盾,但卻不會引起生產關系的根本變革。而當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原來的生產關系逐漸變得陳舊,它與生產力性質和發展地求變為基本不適合,從而阻礙生產力的發展時,就要求變革舊的生產關系,建立新的生產關系。而新的生產關系一旦產生和確立起來,就又出現了生產關系與生產力性質和發展要求之間在新的基礎上的基本適合,開始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新的矛盾運動。
生產關系必須適合生產力性質的規律,是無產階級政黨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的理論依據。
三、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規律
(多選)經濟基礎是指一個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各個方面的總和,即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各種不同的社會集團在生產中的地位及其相互關系、產品分配方式三個方面的總和。
(簡答)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辯證關系。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運動,這三項內容構成上層建筑必須適合經濟基礎發展要求的規律。
(1)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1)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產生和上層建筑的性質。
(單選)任何上層建筑都不是憑空建立起來的,而是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產生的。
2)經濟基礎的變化決定上層建筑的變化。
(2)(單選)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
(3)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運動
上層建筑必須適合經濟基礎發展要求的規律,是無產階級政黨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的理論依據。
四、社會形態的劃分和社會形態的更替與發展
(單選)在經濟社會形態的范圍內,經濟社會形態有兩種基本的劃分方法:一種是五種社會形態劃分法,另一種是三種社會形態劃分法。
(單選)五種社會形態劃分,是根據生產關系的不同性質劃分社會形態。
(多選)馬克思根據人的發展狀況,把人類歷史劃分為依次更替的三大社會形態有:人的依賴性社會、物的依賴性社會、個人全面發展的社會。
(多選)人類歷史的技術社會形態序列:漁獵社會——農業社會——工業社會——信息社會。
(單選)馬克思說,人類社會的發展或者說社會形態的演變也像自然界一樣,是客觀的、物質的、辯證的過程,具有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性。
(單選)“人們根據自己的目的和需要所從事的社會活動所引起的社會結果,由各個個人和各種社會力量相互作用所形面的”合力“造成的。這是一種歷史唯物主義觀點。
(簡答)承認歷史決定論和承認主體選擇的作用是不一致的、不矛盾的。
首先,在歷史決定論看來,純粹的必然性只存于邏輯中。
其次,在歷史決定論看來,社會規律所揭示的社會過程之間的聯系,不是單值對應的線性因果聯系,即單義決定,而是多值的、或然的、非線必的因果聯系,即或然決定。
再次,每一種可能性的實現,又會有多種多樣的形式,即各種具體的模式和途徑。
主體選擇與客觀規律的接近和符合,是人們在認識和實踐中長期而限難的探索過程,是人的認識和實踐不斷深入的過程,是人們不斷發現真理和修正錯誤的過程。
(多選)社會形態發展的縱向統一性,是指各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按其自然歷史過程,一般都應從低級到高級依次經歷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五種社會形態。
(單選)社會形態發展的橫向統一性,是指處于同一社會形態的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歷史發展具有的共同性、普遍性。
考生如還想了解其他自考信息,敬請關注江西自考網。或是加入江西自考微信交流群和其他考生進行探討。
上一篇:2020年4月江西自考本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考點復習2
下一篇:2020年4月江西自考本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考點復習4